Advertisements
香港9月19日進行了三場選舉中的第一場選舉——香港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一般選舉,之后還有12月19日立法會選舉和明年3月27日行政長官選舉。
今次選舉投票結果9月20日清晨揭曉,412名候選人競逐的13個界別分組中364席選委全部順利產生。至此,1448名新一屆選舉委員會委員順利產生(由于立法會議員尚未舉行換屆選舉以及部分當然委員身份重疊等原因不足1500人)。
根據新選制,1500名選舉委員(“選委”)既可以選舉行政長官,也可以選舉立法會議員,更在立法會議員提名中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參與日后直選的立法會議員必須在五大界別中的每個界別都獲得至少2位選委提名。因此,選委的含金量遠較昔日為高。
今次選舉有三個重要觀察值得各方留意:
一是香港國安法生效后的首次選舉,足以顯示國安法為港“掃妖除魔”后,整個社會氛圍有良好的改變。就在19日,禍亂香港而又收受美國政府間接資助多年的香港職工盟,宣布啟動解散程序,這不啻為給當天的選舉提供很好注腳。
香港終于能擺脫“攬炒派”的纏繞,在理性氣氛下進行選舉。以往由于“攬炒派”的阻撓及煽動,香港遲遲不能為國家安全立法,于是“攬炒派”得以肆無忌憚地勾結外部勢力,又可以毫無顧忌地對愛國候選人進行抺黑“起底”,可以說在“攬炒派”當道的氛圍下,“愛國”都被貼上負面標簽,令一眾政圈中人尤其反對派中的理性溫和人士,難以明確表明其愛國理念。
有了香港國安法,“攬炒派”組織一個接一個解散,“攬炒派”頭頭不是“著草”(粵語,意為密逃)便是因觸法而被關押;于是香港終于可以迎來一場沒有“民粹”的選舉,這為香港日后的選舉,開了個好頭。
二是狄志遠的勝出,極具象征意義。狄志遠所在的社福界競爭激烈,由23人競爭12個席位。狄與黃一峰、劉婉儀同獲55票,須即場抽簽分勝負,最后由狄志遠、黃一峰當選。狄志遠在回歸以前已是立法局議員,從政資歷豐富。他曾出任反對派最大及最具組織力的政黨——民主黨副主席,亦曾出任特區政府多個重要咨詢組織的職位,甚至曾一度是全港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他的立場一向溫和,從不主張“去中國化”,對國家與及香港事務,一向“是其是,非其非”。然而在“攬炒派”氣焰甚盛的年代,狄志遠這樣溫和的政治人物,很難透過選舉晉身選委會,遑論立法會。但 在國家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后,狄志遠可以通過選舉勝出,這正是新選制體現“愛國者能”,愛國者并非“清一色”的明證。
三是契合香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探索。“一國兩制”是新鮮事物,如何在社會主義中國確保一個地方的資本主義成功運作,極為考驗為政者的識見和能力,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烹小鮮”的況味悠長。以往中央政府希望透過特區政府來摸索,也對資本勢力在特首選委會中有相當影響力,予以包容。然而由內地到香港以至全球,近年都發現一個趨勢,對資本的粗放式發展,尤其在政治和社會層面,不能放任坐大。這也是包括我國在內全世界國家治理中不斷探索的課題,在香港尤為突出。
在香港這個精致的資本主義社會,任由資本在政治上有過大影響力,恰恰不是在“維護兩制”,因為這很可能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健康發展帶來害處,例如困擾香港多年的房屋問題,“房子早已不是用來住而是用來令財富快速增值的”,這便完全扭曲了香港社會的發展,令社會資源虛耗,令人才錯配以至令基層及中產市民怨聲載道。
“資本家有較大影響力”以至“樓價高”絕不是資本主義;這是香港整體社會必須認清的道理。然而要令香港房屋供應納入正軌,并逐步趨向平穩(其實在“黃絲”趨之若鶩的西方社會,樓價也很少像香港一樣火箭般上升),便必須從政治制度上確保社會各階層均衡參與,令特首以至立法會議員不用因為制度的漏洞而被資本羈絆。今次選舉的結果,令各方(包括資本豪門、全國性團體以至愛國愛港的年輕人及溫和的政治人物)都能參與及勝出,這是香港“一國兩制”深化和探索的重要一步,也是成功的一步。
接下來,香港下一個挑戰是12月19日的立法會選舉。立法會選舉涉及地區直選,其規模和氛圍遠較今天這場選舉復雜。如何辦好這場選舉,考驗特區政府的部署和執行力。
作者:馮煒光,香港時評人。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國際新聞☜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