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人雍陶,用詩歌譜寫詩意人生,為唐詩畫上了一道絢麗的晚霞

Advertisements

說起唐詩,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那些盛唐詩人們,他們以非凡的才情和技藝開啟了一場詩歌的盛宴,他們的詩歌給人們帶來了盛唐氣象。

晚唐詩壇,雖然是唐詩的終結篇章,但也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詩人,他們以具有鮮明時代色彩、個性特征和獨特藝術風格的詩歌,為燦爛的“一代文學”唐詩涂抹上了最后一道絢麗的晚霞。

像杜牧、李商隱、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杜荀鶴等晚唐詩人,他們集畢生精力于詩歌藝術的探求,創造出了獨具個性的詩境詩風。 在晚唐詩壇,還有一位詩人,卻以詩歌譜寫了詩意的人生,他就是雍陶。

雍陶,字國鈞,成都人。少年時代的雍陶勤奮好學,才情并茂,致力于詩賦的創作。在那個以“學而優則仕”的年代里,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登科成為莘莘學子的夢想和追求,雍陶也不例外。

太和八年,朝廷以詩賦取士,唐文宗親自出題,詔歲取登第者三十人,寧缺毋濫。也就是說,這次擬定錄取的人數只有三十人,后來只有二十五人達到錄取標準。

雍陶憑借著一流的文學功底和詩藝,在考場上揮灑自如,他的卷面表現可圈可點,得到了眾考官一致的認可,在金榜題名的二十五人中,就有雍陶的名字,從此開啟了他的仕途之旅。

雍陶還是一位熱衷于教育的人,他后來憑借著學術方面的成就,當上了國子監博士,專門講授《毛詩》。 國子監是唐代官方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博士就是工作在國子監的高級教員,相當于現在重點院校的學院院長。中唐著名詩人、文學家韓愈就曾擔任過國子監博士一職。

雍陶致力于學術研究與教書育人,所以桃李滿園。 工作之余,雍陶也不忘文學與詩歌創作,美好的生活當然少不了詩和遠方的伴隨,雍陶正是一位追尋詩和遠方的、有著浪漫情懷的詩人。

雍陶詩名遠揚,很多詩人慕名前來與他切磋詩藝,當時的一些頂流詩人也加入了他的朋友圈,如王建、賈島、姚合、章孝標等著名詩人,都會為雍陶新發布的詩歌點贊、轉發、評論。雍陶本人對自己的詩歌也是很滿意的,以為自己的詩歌可以媲美南朝著名詩人謝朓和柳惲了。

雍陶后來到簡州出任刺史,簡州城外有一座“情盡橋”,為何叫情盡橋呢?原來當地人在送別親友時,情盡橋正好在臨水處,人們往往在這里與親友揮手告別。有一回,雍陶送友人路過這橋,隨從提醒雍陶送到這里就行了。雍陶不明其故,隨從說這里是“情盡橋”,并說了當地送別的習俗。

雍陶聽后,深感遺憾,他認為人們的情感難以窮盡,怎么會出現感情窮盡的事呢?于是,他叫人拿來筆墨,在橋柱上題寫了“折柳橋”三字,并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

雍陶詩中的“折柳”是送別之意,詩人認為送別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是情感的延續,而橋上的“情盡”二字一下子就打破了送別親友的情感和氛圍,這兩個字甚至有些無情。 雍陶將情盡橋改為折柳橋,既貼合了折柳送別的傳統文化寓意,又將送別時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含蓄委婉地表達了出來。

雍陶這首詩傳出去后,它很快便成為膾炙人口、蜚聲詩壇的佳作了。后來人們在臨別時,即使那些不在折柳橋分別的,也往往會吟詠雍陶這首詩,以表達深刻的離別之意。

雍陶重情重義,溫柔寬厚的一面在這首詩中也得到了體現。如果僅僅是這樣,那還不足以體現雍陶作為詩人的詩意人生。

雍陶的人生無疑是成功的,厚實的詩藝給帶來了無數的榮耀。案牘勞形之余,他會去拜會詩友,切磋文藝,在文人的會客廳里,他們品鑒著一首首詩歌,交流著詩歌技藝,直到夕陽將余暉灑在窗戶上。

帶著滿身的夕陽,他會和朋友漫步在郊外的小道上,在景色宜人的鄉間小道上尋味生活,體驗美好。有時他們會看那春日的片片飛絮,看那秋日的陣陣紅葉,聽身邊那流過橋洞的水聲,詩人沉浸在溪流與群山中,感受著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愜意與詩意。

與其說雍陶的生活是“天高地闊,欲往觀之”,還不如說世界那么大,詩人只是想去看看。有一次他來到朋友韋處士的家中做客,探討之余,他們攜手同游,雍陶寫下了一首《韋處士郊居》的詩: 滿庭詩境飄紅葉,繞砌琴聲滴暗泉。門外晚晴秋色老,萬條寒玉一溪煙。

朋友的庭院滿是飄飛飄落的紅葉,將深秋庭院裝點得色彩絢麗、紋飾斑斕,極富詩情畫境。所以,詩人以“詩境”二字贊嘆庭院的詩情畫意,堪稱飛來之筆

朋友在居室室內彈琴,那清冷的琴聲在庭院臺階間繚繞回旋,從琴聲流蕩之間,不時地從暗處傳出泉水滴答的聲響,琴聲有暗泉的泉水滴答聲響陪伴,匯成自然美妙的音韻和旋律。 琴聲有暗泉相伴,暗示出朋友以自然天籟為知音的自得其樂的清高。

朋友的庭院外臨近一條溪流,那溪流從群山之間穿過,水面上飄浮著如煙似霧的氤氳水氣,更烘襯出朋友居所的清幽、雅潔,特別是“寒玉”意象更具隱喻意味,似乎映射出朋友的人格與精神。 全詩一句一景,借境寫人,見境知人,讀來如身臨其境,耐人尋味。

與其說這是對朋友詩意生活的描摹,還不如說是雍陶內心所向往的詩意生活。 世間繁事,至簡以得,不屬于你的會自動脫落。而你所想要的,不過就是你所擁有的美好事物之物、所深愛的人,想要真正回歸的,不過是內心真實的自己。

拋開世事的紛繁,追尋心中詩意的棲居地,總會看見,那個幸福的自己,已活成了你想要的樣子,那是與生活親密接觸,與自我相擁,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詩意人生。

探訪、追尋生活中的美好,體驗、品味生活中的詩意,似乎成為了詩人雍陶生活的常態。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里,雍陶的足跡又來到了郊外,他此行是去拜訪另一個朋友,但詩人此行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他想一睹朋友剛在郊外修建的別墅。

這次郊外之旅,留給詩人最為深刻的印象不是朋友的別墅有多豪華,而是他在郊外感受到了駘蕩的春風,并看到了很多美麗的枳殼花,于是他將自己的足跡與體會寫成一首詩《城西訪友人別墅》。

至于詩人最后有沒有看到朋友的別墅,詩歌中并沒有表露出來,這反倒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和雋永的詩意。讀來讓人回味無窮。這到底是怎樣的一首詩呢,話不多說,先來看雍陶的這首《城西訪友人別墅》:

這首如同隨筆散文一樣清新的小詩,開篇句“澧水橋西小路斜”,大意是說:澧水橋西邊的小路彎彎曲曲,一直向遠方延伸。

這一句扣緊詩題展開情節,澧水從城旁流過,詩人已經出了城,過了橋,緩步走在向西曲折延伸的鄉間小路上。澧水,與湘江、資江、沅江,并稱為湖南省四大河流

詩句中的“斜”字,可謂是點睛之筆,從這個字中,可以看出詩人對澧水的描寫是從視覺方面入手的。 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澧水,既不是平行的,也不是垂直的線條;它與直線比,變化活動的天地大,更富靈動度。

這里稍微補充一點詩歌技藝方面的常識。當然,詩人創作時,“斜”字如果運用得恰到好處,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詩歌的音韻美、視覺美、意境美都會被激發出來。

如林逋《山園小梅》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 一個“斜”字,描摹了梅花隨清水倒映的曲折虬枝,這不僅是線條的美;聯系疏影、清淺、暗香、黃昏的特定環境多么淡雅、靜凈、高貴;不就流露出一種隨和、寧靜、淡定、高雅的人格嗎?這意境與情境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再如白居易的《杭州春望》呈現了春天西湖的主要景點,寫足了春意。最后一聯:“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詩人的妙筆寫了杭州著名景點斷橋向西南通過湖中往孤山的長堤即白沙堤,比喻為“裙腰一道斜”,這就把西湖比作了少女,斜字活靈活現地表現了波動湖水背景下白堤如舞動少女那迷人的裙腰,可謂嫵媚而飄逸。 可以說,白居易筆下的斜字,別具一格,讀起來有動人心扉的藝術效果。

反觀雍陶詩句中的“斜”字,詩人以“澧水橋西小路斜”這樣的角度寫一條河流,為人們提供了比較的空間,易觸發人們的想象空間: 鄉間的小路相對于河水和橋是“斜”的,畫面的線條呈現出立體感,景物的描寫也更豐富了,也更具有詩情畫意了。

在詩人雍陶眼中,連眼前的河流都充滿了詩情畫意,他是該有多么地熱愛生活,生活中的點滴細節都可以成為詩人信手拈來的素材,生活中的點滴美好都可以成為詩人“愿君多采擷”的靈感源泉。

眼前的景物的讓詩人留戀不已,以至于太陽升得很高了還沒有走到朋友的家里。所以詩人說“日高猶未到君家”,這一句緊承上句,表現詩人趕路時間之長、行程之遠,連同他不辭勞頓、步履不停地在鄉間小路上的流連的情景,都濃縮在“日高”二字中。

其實人生何嘗 不像一場旅行啊,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認真、細致地呵護旅途中的心靈,讓心靈去旅行!這樣的人生不正是詩意生活的寫照嗎?

沒有人會總是用追趕的腳步,如果累了,放慢腳步欣賞沿途的風景,也許,它比你想象的要好。詩人或許忘了他此行的目的,他要去拜訪朋友,還有一睹朋友家的別墅的風貌,是什么延緩了詩人的足跡呢?當然是沿途的風景以及他看風景的心情。

詩人并不是走馬觀花式的游賞沿途的風光,而是靜下心來細細尋味。當詩人感覺到有些口干舌燥、甚至額頭上滲出一些細密的汗珠的時候,他才意識到此行的目的,于是他加快了腳步,“猶未”二字,把他想與朋友會面的急切心情精準地刻畫了出來。

當詩人來到朋友的居所附近時,他發現鄉村的門巷幾乎一模一樣,他都分辨不出來哪一個門巷才是朋友的居所。 “多相似”,并不是純客觀的描述,而是包含了觀察、判斷,甚至還充滿了新奇和驚訝,表明了詩人并不知道朋友家的確切位置。

從“多相似”的感嘆聲中,還可以想象出作者穿村走巷、東張西望的模樣以及找不到朋友家的別墅時焦急與茫然無措的神情。

就在詩人張望之中,一個新的發現又吸引了他的視線:真美啊!家家戶戶的籬邊屋畔,到處都種植著城里罕見的枳樹,潔白而清香的枳樹花正在春風的吹拂下,盛開怒放,那是怒放的生命。

枳樹花,又叫枳殼花。它的花瓣豐腴,色呈潔白,春天開白色肥厚的花朵,猶如點點繁星綴滿枝頭,花開之后,香味甚濃,常招來蜂蝶飛舞。 清代詩人丁澎在《減字木蘭花》中這樣描寫了美麗的枳殼花:“百花洲里。盈盈小閣春如許。何必煙霞。風弄庭前枳殼花。”

枳樹花的花瓣凋零后,枳樹會結出扁圓的果實,橘黃如金。入冬之后,枳樹的果實變為橙黃色,美觀別致。這些橙黃色的果實到了翌年夏天就又轉為綠色,繼續生長,入冬又復轉為橙黃色,可數年不凋落,老果宿存,新果續生,幾代果實同掛,所以也被人們稱作“代代花”。

不著別墅一字, 卻可在那門巷相似而又枳花滿村的環境中,看出友人及其別墅的投影,以及詩人對于別墅主人恬然自適的高雅情懷的贊賞。

那么詩中難道真的絲毫沒有涉及友人和他的別墅嗎?當然不是,只是沒有直接出現而已,詩人對此是巧妙地運用了以境寫人的烘托手法。

其實從那門巷相似而又枳花滿村的環境中,從那樸素、劃一、洋溢著鄉村生活情趣的畫面中,不是也多少可以看出友人及其別墅的投影嗎?而且,在這投影之中,誰能說詩句沒有包蘊詩人對別墅主人恬淡自適的高雅情懷的贊賞呢?這又何嘗不是詩人對自己詩意人生的一種肯定呢?

其他詩人的訪友詩作,或把主要筆墨花在描寫抵達友人居處后的見聞上,或渲染好友相逢時的情景。在雍陶的這首詩里,被訪的友人壓根兒沒有露面,他的別墅 是什么樣子也沒有直接描寫出來,而是采用隨筆的樣式,寫出了春郊訪友的感受。

雍陶從平常的題材中發掘出不平常的情致;用新鮮的構思描寫了郊外春色特有的美。詩歌本身就像詩中寫到的枳殼花一樣,色彩淡素而又清香襲人。雍陶的這首小詩,讀來如臨其境,詩意美不勝收,引人入勝,不失為一篇風姿綽約、別具一格的精品佳作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

精選推薦